close

(2003.11.10)
最近這幾天,台灣沉浸在一個很詳和的生活當中,因為中華隊取得了明年雅典奧運棒球賽的參賽權,這樣詳和及團結的感覺應該與2001年世棒賽時的氣氛相去不遠,所以,這就如同筆者之前所提過,運動真的有一種不可言喻的力量來感動人心、激勵人心,而雖然這次只有三場,但不管是在檯面上或是檯面下,其實有很多人默默的付出,只希望中華隊更有競爭力,辜且不論比賽結果如何,這群人對台灣的貢獻真的是很偉大,更何況,透過這些人的付出,中華隊真的給了全國人民一次,一輩子也忘不了的比賽,筆者在此對這些有名及無名英雄表達最深的敬意。

三場比賽當中,對日、韓兩戰,相信更令大家難忘:對韓一役,逆轉勝,球員的奮戰精神令人動容,振奮全台;對日一役,體會到不同級數的棒球,讓球員及台灣知道要再多努力。兩場結果不同,但卻有相同的課題,那就與運動教練學、運動訓練學及運動心理學有關的:如何激勵選手。

如何激勵選手?如果將這個問題再縮小一下範圍,變得更明確一些,那問題會是「如何激勵選手參與該項運動、訓練及比賽?」大家都知道,選手種類多到無法細數,但如果以態度為標準來概分選手,大致可分為主動型與被動型的選手。主動型的選手,自我要求高,教練唯一要擔心的就是選手律己甚嚴,自我要求太高,練到忘我,過度訓練(overtraining,這是另一個與運動訓練相關的課題),這樣嚴以律己的選手,真的不可多得,也比較不用教練操心,代表人物如:桌球莊智淵、棒球陳金鋒等。比較令教練花心思的是被動型的選手,其中又可大致分為不願意做及不知道怎麼做這兩類型的選手,不管哪一型,教練都要想辦法激勵選手,使選手更投入訓練或比賽中。

瞭解選手要什麼,這是要激勵選手的基石,透過與選手單獨的溝通,或其他的方法來瞭解選手要什麼,可以讓教練在訓練或比賽中做有效的應對進退,激勵選手。如何激勵選手,具體而言分為有形及無形的方法,有形的方法包括:獎盃、獎金或是獲得大家的稱讚等,這些是外在的激勵方式,但隨著時間的消逝,這些外在的激勵容易就漸漸褪色,因此內在而無形的激勵,就成為支持每個人持續參與運動或訓練的磐石,雖然每個人參與運動的原因不甚不同,也沒辦法一一表列,但根據歐美心理學家所研究,「有樂趣」、「有成就感」是大部份人能持續、長期參與運動的主要原因。有樂趣其實不難理解,但要引起樂趣就有點困難,這其實是需要一點外在的刺激,最直接方法可從訓練課程開始。以下就略為說明如何從訓練課程引發樂趣:

1.教練必須針對選手的能力來要求選手,例如,對連發球都不太會的排球初學者,千萬不要要求其學習跳躍發球;

2.設計不同的訓練課程,每隔一段時間就轉換不同的訓練方法,讓選手對訓練課程一直抱有新鮮感,例如:動態熱身時(請參考”熱身與收操”)可變換不同的伸展方法,或是可以請選手親自參與訓練課程的設計;

3.訓練時不要讓選手站在一旁等待太久,也就是說每一組與每一組之間的訓練時間不要相隔太久,或是可以另外安排其他的訓練課程,例如:有三位羽球選手,一位可以背靠牆,做坐椅子的姿勢三十秒,以訓練大腿肌力:第二位可在另一面球場練習移位的腳步;最後一位與教練對打練習網前小球與殺球;如此每隔五到七分鐘輪轉一次(時間可視選手狀況而定,重點在讓選手一直保持注意力在訓練上);

4.教練盡量不要三不五時就對選手講講話,不管是稱讚或是提醒選手,因為有時要讓選手自己去融入訓練或比賽當中,讓選手自己體會這項運動;

5.與隊友的互動也很重要,因為隊友彼此的心得交換,不僅可幫助球隊氣氛的融合,更讓選手知道有志同道合的同伴一起努力,而教練的工作就是要讓選手有彼此溝通瞭解的機會,例如:讓兩位選手一起負責器材的準備工作。

引起選手興趣的方法很多,無法一一列舉,但只要教練於訓練或比賽完聽到選手說:「結束囉?今天時間怎麼過得這麼快!(其實已練習或比賽2到3的小時了)」如此,選手一定很融入訓練或比賽中,證明教練的訓練課程很成功,或是比賽的對抗性很高,讓選手真正享受到運動,這一點對小朋友更為重要,因為小朋友會持續且長期主動參與運動,一定是覺得這項運動很好玩,而不是為了百萬年薪或是一些大人世界的理由(除非他真的很早熟),所以在此就順道提醒擔任基層教練工作的讀者,教小朋友打球或運動,要for fun,不要for champion。

接下來,談談「有成就感」。

大部份的人將比賽輸贏結果與成功或失敗劃上等號,也因此將成就感的來源指向比賽的輸贏,筆者舉雙手雙腳反對:贏=成功;輸=失敗;這不是唱高調,舉例來說:前些時候,筆者教小朋友打網球,其中一位長時間以來,一直無法將球打過網,但在一次分組比賽中,他竟出乎意料的將球打過網,更讓筆者吃驚的是,平時沉默的他竟握拳並大喊了聲YA,雖然最後他輸了,但因為這一球,他帶著滿腹的喜悅回家,真的讓人替他高興,這個例子證明”贏=成功;輸=失敗”不成立,並說明過程才是成就感的來源,這樣的成就感激勵了他繼續從事網球運動。

如果選手把輸贏與成功或失敗劃上等號,如此不僅觀念錯誤,更會導致心理層面較脆弱選手自怨自艾,認為自己能力不足,而不願再做任何訓練或努力,但大家都知道沒有一位選手會從出道第一天贏到退休最後一天,不管是大敗或小勝,運動生涯總是輸贏相迭,雖然輸贏很重要,但不要將輸贏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,這點連奧運會都告訴我們同樣的道理,因為奧運除了獎勵第一名外,對第二、三名也給與鼓勵,頒發銀牌及銅牌(相對於第一名,這第二、三名其實是輸者)因此何必一定要將勝敗放在第一位呢!輸的時候,應該告訴選手是努力不夠,而不是失敗,也不是能力不夠,因為即使Michael Jordan或Tiger Woods都要苦練,何況是先天條件不同的人呢,由努力不夠角度來解釋比賽結果,可以激勵選手更投入未來的訓練中。而這次中華隊將以上所講的做了最好的詮釋:雖然中華隊獲得二勝一敗的目標戰績,並拿到奧運參賽權,但就如同徐生明教練所說,結果另人滿意,過程不盡理想,尤其對大陸這場比賽,所以”贏=成功”再度不成立;而對日本一役,選手體會到不同等級的棒球,雖然輸了,但他們不會找藉口塘塞,只說:「努力不夠,回國再練。」這樣才是真正的好選手,相信也是因為這樣的觀念,台灣的棒球才能逼使日本、韓國對中華隊從七、八年前不屑的態度到今年的嚴陣以待,相信在這樣的激勵之下,台灣的棒球一定還會再進步。

為了更瞭解如何激勵選手,筆者以流程的方式再做簡單的說明,提供各位讀者及教練參考:

1.灌輸正確觀念(成功不是來自比賽獲勝)→2.幫助選手瞭解本身的能力範圍→3.設定合理的個人目標→4.經歷成功、失敗→5.更投入運動。

灌輸正確觀念:成功的定義不是來自場場比賽獲勝,有一段話,筆者認為不要翻譯會更另人明白成功的定義:Success must be seen in terms of athletes exceeding their own goals rather than surpassing the performances of others. 簡單來說,超越自我才是成功,例如:筆者於上文所提小朋友打網球的例子,將球打過網,對其他小朋友可能很簡單,但別人是別人,主角小朋友的成功是來自他自己能將球打過網。

幫助選手瞭解本身的能力範圍:教練有責任告訴選手:「沒有人是完美,每個人都有極限,不是每個人都能當職業選手,不是每個人都能當明星球員,每個人有每個人不同的能力範圍。」這一點在技術上有點困難,因為教練必須拿捏好尺度,一方面告訴選手他們的能力,一方面又不能讓選手有被貶低的感覺,說實在的,很難,但這點就如筆者在”淺談運動教練”一文中提到溝通的重要性,這個技巧在運動教練學中也很受重視,擇日再談。

設定合理的個人目標:選手瞭解了個人的極限後,教練還必須幫助選手設定合理的個人目標,或是選手自己設定幾項目標,再與教練討論,並希望在一定時間內的訓練課程、或比賽中完成,等目標達成後,再設定其他目標,而這些目標可以是運動技術的提升、心理層面的建設或是運動表現的設定等各方面。例如:在能力負擔範圍之內,這星期蹲舉要慢慢加到60Kg;不論是訓練或比賽,一定用全力衝刺的速度做回防;選手速度快,但打擊不強,設定他為專職代跑;在球場絕對不能忘記幫隊友打氣加油;打反手拍時,於擊球前背部要面向對手;選手接發球很好,攔網能力不強,讓他擔任自由球員;選手控制球的能力很好,但力量不強,可要求選手發球要80%落在對方弱拍的位置上等;相反的,如果教練要求周俊三要在姚明頭上灌籃,這就很不合理。雖說設定目標,需要合理,但有時可以稍微超出一點選手的能力範圍,如此也是另一種激勵方法。而有了明確而合理的目標後,歐美文獻顯示,選手注意力會放在自我的運動表現上,他們會覺得有責任感去完成這個目標,而這就是激勵。而這次亞洲盃,中華隊設定二勝一負,有點超越中華隊目前的極限,但不算逾越合理範圍很多,最後真的逆轉勝韓國,就是很好的例子。

經歷成功、失敗:設定完目標後,選手會透過訓練或比賽來達成個人的目標,但不是每次都能快就成功,可能會經歷很多次失敗,重點在上文曾提過的,因為目標是合理的,所以失敗是努力不夠,而不是能力不夠。

更投入運動:當選手達成了合理的目標後,不用獎牌或獎金,選手也會很有成就感,自然而然會更喜歡這項運動,更投入其中。

相信各位身邊一定有一些人上班、上課常常遲到,但運動時間一到,絕對不會遲到,甚至還會提前到,開始熱身,即使是在清晨六、七點,他們也都爬的起來;或者是上班、上課精神不濟或心情沮喪,但一說要去打球,就變了一個人,活力充沛。這樣的人,絕大多數是業餘的運動愛好者,如果有機會跟他們聊天,問問他們是什麼原因使他們上課一條蟲,打球一條龍,相信內在無形的因素,也就是有興趣、有成就感等,絕對佔很重要的部份。

本文約略介紹如何激勵選手,但就如同筆者常提到的,選手種類千萬種,激勵的方法就不可能只有一、兩種,期勉各位教練更用心、更用功的鑽研運動教練學、運動心理學或是運動訓練學,以提升選手的運動表現,如此對台灣的貢獻絕對是無價的,看看2001世棒賽,前幾天的亞洲盃成棒賽對台灣的鼓舞與激勵,這樣的感動絕對無法用言語來形容的。

參考資料:Rainer Martens, 1997, Successful Coaching, Human Kinetics, IL

(Copyrighted by 葉劍木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aynebaseba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